西北网  用户名: 密码:
首页|设为主页

大理探索新治理途径 让洱海美景永驻人间

来源:西北网   日期:2016-10-26  


  

  美编谭冰制图

  大理之美,美在洱海;洱海之美,美在清澈。

  近日,大理白族自治州州委书记梁志敏、州长杨宁在大理市沿湖乡镇调研时与干部群众深情共勉:“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等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精神,进一步掀起洱海保护治理的热潮,持续深入抓好措施落实,决不让一滴污水流入洱海,确保苍洱大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洱海是全国城市近郊保护得最好的湖泊之一。大理州今年的目标是“洱海水质总体稳定保持Ⅲ类,确保5个月、力争8个月达到Ⅱ类水质标准。”各族干部群众保护洱海母亲湖的系列举措,为全省乃至全国湖泊保护治理提供了有益启示。

  完善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湖

  洱海是我省第二大高原湖泊,面积252平方公里,流域面积2565平方公里,包括大理市、洱源县共16个乡镇、854个自然村。

  “坚持依法治湖,构建法规体系。”大理市洱海保护管理局局长李文标说,大理州以民族区域自治最高法的形式保护洱海,早在1988年就制定了《洱海管理条例》,如今已作了3次修订。新修订的《洱海保护管理条例》明确:“坚持保护第一、科学规划、综合治理、永续利用和全民参与的原则”。去年6月1日实施以来,保护管理范围从湖区扩大到整个径流区,面积扩大了10倍。同时,大理州出台了流域水污染、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水政、渔政、滩地、垃圾、湿地等7个配套实施办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洱海保护治理法规体系。

  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大理州建立了覆盖全流域协调联动、综合执法工作机制。近一年来,仅大理市就立案调查环境违法行为39起,发出整改通知21起,要求停产整治28家、下达行政处罚决定36起,拆除封堵环湖及沿河排污口480个,清退违法占滩地8174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1417平方米。

  3月24日,洱源县举行学习宣传贯彻洱海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普法考试,有5500多人参加。以此为契机,全县掀起了学习环保法律法规热潮。

  5月28日至29日,大理市人民法院环境保护巡回法庭先后在银桥镇和挖色镇公开审理两起“电捕鱼”案,依法对4名被告人分别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这是大理州首例因使用电捕工具在洱海中捕鱼而获刑的案件,对沿湖村落群众也是一次生动的普法教育。

  目前,大理州洱海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启动,将解决洱海流域污水乱排、私搭乱建、管理缺位、发展无序等突出问题,让洱海水更干净清澈。

  锁定治理目标强化工程治湖

  沿洱海西岸步行,村庄附近时常看到新的“多塘生态截污”工程。大理镇副镇长杨振超向记者介绍:“前塘收集污水,中塘以生物净化水质,尾塘的水又回到沟渠。”

  “这种‘土办法’投资小,作用大,效果好。”大理市洱海管理局副局长杨建平说,“多塘生态截污”目前已建成20个,年内将建成80个,不仅有效减少面源污染,还可发展茭瓜、莲藕等作物产生经济效益。

  强化工程治理始终是大理州环湖截污、治污的“重头戏”。1996年,大理州果断采取了“双取消”(取消网箱养鱼、取消机动渔船)、“三退三还”(退塘还湖、退耕还林、退房还湿地)、“三禁”(禁磷、禁白、禁牧)。2003年起,保护治理工作从湖内治理转变为全流域治理时,重点实施了城镇环境改善及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入湖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控制、生态修复建设、流域水土保持、环境管理及能力建设“6大重点工程”,洱海水质明显改善。

  2012年,大理州委、州政府启动“洱海Ⅱ类水质目标三年行动计划”,以实现洱海Ⅱ类水质为目标,用3年时间,投入30亿元,实施“200个村两污治理、3万亩湿地建设、亿方清水入湖”3大类重点项目,开启了以洱海保护为重点的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

  如今,大理海东垃圾焚烧发电厂、大理顺风有机肥加工厂、洱源县城生活垃圾处理场等一批项目投产,上关片区湿地、茈碧湖湿地、洱海南岸湖滨湿地、苍山“清水产流”修复工程等项目进展顺利并且开始发挥效益。大理市上关镇兆邑村村民杜杰正自豪地告诉记者,罗时江边过去只有一两种普通水鸟,现在有白鹭鸶、黄鸭、紫水鸡等10多种,鸟多得数也数不清。

  运用科技手段推进科学治湖

  洱海边上,常年有一群默默无闻的“科学家”,他们每天都在为保护洱海殚精竭虑。中国科学院过龙根博士在海边被记者“拦截”时,他高兴地说:“我们课题组摸索出了海菜花种植的关键技术,已经在技术示范区成功种植了海菜花。在我们的优化群落示范点,水生植物优势种类的面积正在扩大,水质非常清澈。”

  过龙根博士介绍,在大理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第四课题研究基地,常年驻有10多名科研人员,最多时有20多人。他们正致力于摸索出一套专为洱海“量身订制”的保护治理技术。通过鱼类结构的调控,水生植物群落的恢复,能够对洱海蓝藻水华的削减起到积极的功效。

  2009年以来,过龙根博士和他的科研团队一直致力于洱海水生态及水质改善、治理等方面的相关课题研究,为洱海水环境保护、蓝藻水华治理,提供专业指导。正是在他们的建议下,大理市调整推迟开湖时间为9月28日,让人工投放的控藻鱼类、贝类等有更长的生长期,实现了渔业资源的增殖保护。

  大理州10多年前就运用科技手段,完成了1:5000水下地形图及1:500陆地环状地形图的数字化测绘工作,建成“数字洱海”信息管理系统。摸清了洱海“家底”,也为洱海运行水位提供了科学依据。

  近年来,大理州与水专项洱海课题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上海交大等科研机构密切合作,强化科学研究,为保护治理洱海提供科学依据。采取“五日一检查,十天一平衡,一月一调整”的方式,定期召开洱海流域水资源分析调度会议,科学合理调度洱海水资源,确保洱海生态用水。同时,主动采用和试用国际国内生态保护、湖泊治理方面先进研究成果的新方法。

  开展多项活动引导全民治湖

  大理州多年来有一个优良的传统薪火相传:“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打好洱海保护治理的人民战争。”

  “山川河流育万物,志愿精神铸辉煌。”6月12日,大理市副市长张勇在洱海卫士志愿服务活动启动仪式上倡议:“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让‘母亲湖’的水更清、景更美,让我们的家园更美丽、生活更美好。”目前,大理市登记注册的志愿者就达两万多人。他们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争做保护洱海的“践行者”、争做保护洱海的“宣传员”、争做保护洱海的“捍卫者”。每个月最后一个星期的星期五,如今已经成为“保护洱海志愿服务日”。

  5月25日,大理州和大理市团委联合开展“大手拉小手·小手拉大手”洱海保护集中示范活动。在大理市大理镇下鸡邑村,青年志愿者、下鸡邑完小学生家长共1000余人,对2.6公里长的梅溪河道进行了综合整治,共清运垃圾、清除杂草500多方,清除淤泥1100多方。

  近年来,大理州实施了宣传教育“七大工程”:以主流媒体为载体的“宣传报道工程”,以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区为载体的“精神文明创建工程”,以群众文化活动为载体的“农村宣传教育工程”,以学校为载体的“学生宣传教育工程”,以酒店客栈为载体的“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和游客宣传教育工程”,以洱海保护、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志愿服务工程”,以巩固和完善部门、单位挂钩联系为载体的“挂钩包村工程”,让“保护洱海、人人参与”家喻户晓。

  近年来,大理州广泛开展了“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活动,按照“统一领导、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全民参与、突出重点、集中整治、共建共享”的原则,以洱海流域核心区域、县城、集镇、村庄及沿江、沿河、沿湖、交通沿线为重点,全民参与,共同行动,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创新网格管理实施精准治湖

  面对洱海保护治理的“优秀成绩”,大理州副州长许映苏依然感到“如履薄冰”。确实,在保护治理洱海的征程上,大理州各族干部群众从来不敢懈怠,创新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歇。

  今年3月,大理州启动了洱海流域保护网格化管理责任制。按照“党政同责、属地为主、部门挂钩、分片包干、责任到人”要求,把“责任”细化分解到全流域的16个乡镇和2个办事处、167个村委会和33个社区、29条重点入湖河流的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建立州级领导挂钩乡镇,州级部门挂钩村委会,县市领导为“河长”,流域乡镇(办事处)党政主要领导为“段长”,村委会(社区)总支书记(主任)为“片长”,村民小组长及河道管理员、滩地协管员、垃圾收集员为管理员,挂钩部门为协管单位的“五级网格化”管理责任体系,逐步实现湖泊保护的精准化管理。

  “网格化管理责任制要实现洱海流域主要入湖河道、沟渠、村庄、道路环境综合治理责任制的全覆盖,不留盲区、不留死角。”大理州洱海流域保护局局长段彪坚定地说,必须使流域污水乱排乱流、垃圾乱堆乱放、化肥农药乱施乱用等现象得到全面有效遏制,污染负荷大幅消减,流域生态环境根本改善,洱海水质稳步提升。

  大理市喜洲镇党委书记洪玮给记者看了一组数字:2013年,全镇日均清运垃圾21.17吨;2014年全镇日均清运垃圾25.76吨;目前全镇日均清运垃圾30.1吨。他高兴地说:“网格化强化了责任心,保护治理洱海的工作更好开展了。”

  目前,大理州正抢在雨季来临之前,对洱海保护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一次大排查、大整治,开展“清垃圾、清粪便、清沟渠、控漫灌、堵排污口”等工作,最大限度减少汛期给洱海带来的污染负荷,让“高原明珠”熠熠生辉。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网友评论
       网友                               评论        评论时间
 昵称:
 内容:  留言内容不得超过200字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此处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