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网  用户名: 密码:
首页|设为主页

常州开办理大额信用卡代办公司那些年的故事

来源:西北网   日期:2015-03-26  

  常州建设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成立至今,市场化运营机制确立,中国信用卡产业融入国际。面对日益增强的国际竞争压力,创建中国自己的信用卡品牌成为共识。主要经营代办信用卡,代办大额信用卡等业务,财富热线:187-5202-0319。。公司地址;南京市新街口华侨路27号银海大厦,联系人;杨经理
  我国的信用卡产业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发展起来的。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银行开始从事信用卡代理业务至今,信用卡已成为大众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金融支付工具。概括起来,我国信用卡产业大致走过了5个阶段:

  萌芽、起步阶段 1978年至1993年,是我国信用卡产业的萌芽、起步阶段。从开始代理信用卡业务,到多家银行实现发行自主品牌信用卡,我国银行卡产业实现了“零”的突破。

  这个阶段发生了两件对于我国银行产业而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一是1979年12月,中国银行广州分行与东亚银行签署协议,代理其信用卡业务,这是中国银行业第一次开展银行卡业务;二是1985年3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了我国第一张银行卡--“中银卡”,这是我国第一张自主品牌的银行卡,也是我国第一张信用卡。此后,其他银行也纷纷开始发行自主品牌的银行卡:1987年,工商银行广州分行发行“红棉卡”,2年后发行“牡丹卡”;1990年,建设银行发行“龙卡”;1991年,农业银行发行“金穗卡”;1992年,深圳发展银行发行“发展卡”;1993年,交通银行发行“太平洋卡”。

  初步发展阶段 1994年至1996年,是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初步发展阶段。不仅国有商业银行各分支机构在大中城市独立发展银行卡业务,股份制银行也纷纷加入发卡行列,全国金卡工程开始启动。

  在这一阶段,除了国有商业银行各分支机构外,邮政储汇局(1994年10月)、广东发展银行(1995年3月)、上海浦东发展银行(1995年4月)、招商银行1995年6月)等都加入了发卡行列。1993年,为了实现POS与ATM机具与网络资源共享,改善用卡环境,江泽民总书记亲自倡导了“金卡工程”;1994年,金卡工程正式启动实施。上海、北京、天津、海南、厦门、大连、青岛、杭州、沈阳、广东、江苏、山东等12座试点城市的银行卡网络服务中心和全国总中心的筹建工作开始启动。

  走向国际标准初级阶段 1995年3月,广东发展银行发行了中国内地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标准信用卡。中国信用卡与国际接轨的序幕由此拉开。

  不过各大银行对信用卡市场做出集体反应是从2002年开始的。2002年5月17日,中国工商银行在北京成立了牡丹卡中心;10月,招商银行成立了信用卡中心,总部设在上海;12月18日,中国建设银行成立中国信用卡中心。虽然各家银行在信用卡具体经营模式上有一定差异,但目标非常明确,即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信用卡经营体制。

  也是在这一年,中国16个城市和1个省份的人均GDP达到1900美元。这个数字意味着,这些地区的1.56亿人口已经为进入信用卡消费阶段做好了经济上的准备。“中国信用卡市场像浇了油的荒地,只要一点燃就会硝烟弥漫。”有外资银行这样评价当时正欲厮杀的中国信用卡市场。

  2003年,办公室里、百货中心、超市门口、大街上都出现了许多发卡人员的身影。“办XX银行信用卡,有多重好礼赠送”的条幅自此随处可见。2003年甚至被业内称为“中国信用卡元年”,也被看作是“黄金十年”的起点。

  广东发展银行是第一个把真正信用卡的标准和概念引入中国市场。自2000年开始,广发银行进行国内信用卡市场深度开拓并取得突破性发展,发卡量连年翻番,2003年7月,信用卡发卡规模突破100万张。2004年发卡规模突破200万张,并成为国内首家信用卡业务实现盈利的银行。
我国的银行卡产业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发展起来的。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银行开始从事信用卡代理业务至今,银行卡已成为大众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金融支付工具。概括起来,我国银行卡产业大致走过了5个阶段:

  萌芽、起步阶段 1978年至1993年,是我国银行卡产业的萌芽、起步阶段。从开始代理信用卡业务,到多家银行实现发行自主品牌银行卡,我国银行卡产业实现了“零”的突破。

  这个阶段发生了两件对于我国银行产业而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一是1979年12月,中国银行广州分行与东亚银行签署协议,代理其信用卡业务,这是中国银行业第一次开展银行卡业务;二是1985年3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了我国第一张银行卡--“中银卡”,这是我国第一张自主品牌的银行卡,也是我国第一张信用卡。此后,其他银行也纷纷开始发行自主品牌的银行卡:1987年,工商银行广州分行发行“红棉卡”,2年后发行“牡丹卡”;1990年,建设银行发行“龙卡”;1991年,农业银行发行“金穗卡”;1992年,深圳发展银行发行“发展卡”;1993年,交通银行发行“太平洋卡”。

  初步发展阶段 1994年至1996年,是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初步发展阶段。不仅国有商业银行各分支机构在大中城市独立发展银行卡业务,股份制银行也纷纷加入发卡行列,全国金卡工程开始启动。

  在这一阶段,除了国有商业银行各分支机构外,邮政储汇局(1994年10月)、广东发展银行(1995年3月)、上海浦东发展银行(1995年4月)、招商银行1995年6月)等都加入了发卡行列。1993年,为了实现POS与ATM机具与网络资源共享,改善用卡环境,江泽民总书记亲自倡导了“金卡工程”;1994年,金卡工程正式启动实施。上海、北京、天津、海南、厦门、大连、青岛、杭州、沈阳、广东、江苏、山东等12座试点城市的银行卡网络服务中心和全国总中心的筹建工作开始启动。

  走向国际标准初级阶段 1995年3月,广东发展银行发行了中国内地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标准信用卡。中国信用卡与国际接轨的序幕由此拉开。

  不过各大银行对信用卡市场做出集体反应是从2002年开始的。2002年5月17日,中国工商银行在北京成立了牡丹卡中心;10月,招商银行成立了信用卡中心,总部设在上海;12月18日,中国建设银行成立中国信用卡中心。虽然各家银行在信用卡具体经营模式上有一定差异,但目标非常明确,即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信用卡经营体制。

  也是在这一年,中国16个城市和1个省份的人均GDP达到1900美元。这个数字意味着,这些地区的1.56亿人口已经为进入信用卡消费阶段做好了经济上的准备。“中国信用卡市场像浇了油的荒地,只要一点燃就会硝烟弥漫。”有外资银行这样评价当时正欲厮杀的中国信用卡市场。

  2003年,办公室里、百货中心、超市门口、大街上都出现了许多发卡人员的身影。“办XX银行信用卡,有多重好礼赠送”的条幅自此随处可见。2003年甚至被业内称为“中国信用卡元年”,也被看作是“黄金十年”的起点。

  广东发展银行是第一个把真正信用卡的标准和概念引入中国市场。自2000年开始,广发银行进行国内信用卡市场深度开拓并取得突破性发展,发卡量连年翻番,2003年7月,信用卡发卡规模突破100万张。2004年发卡规模突破200万张,并成为国内首家信用卡业务实现盈利的银行。

  品牌创建阶段 2004年至今,市场化运营机制确立,中国银行卡产业融入国际。面对日益增强的国际竞争压力,创建中国自己的银行卡品牌成为共识。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
| 网友评论
       网友                               评论        评论时间
 昵称:
 内容:  留言内容不得超过200字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此处换一张